人物简介:徐蕾,中共党员,山东烟台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20级本科生,四川农业大学第二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任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小班团支书等职务。入选校第九期青马班、四川农业大学学生实践宣讲团。多次参加国家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积极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涉及教育支持、助老助残等多类型服务,累计志愿时长386.5小时。曾获第九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评铜奖、校级学生会先进工作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及奖项30余项。现已推免至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专业,并提前入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初心源起:向外探寻,向内思考
徐蕾在初入大学之际,便以满腔热忱投身于多元身份与角色的探索之中。除了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日常学习中,她积极参与到各类校园活动中去。担任学生干部、开展实践调研、参与各类竞赛、投身乡村支教……她始终追寻着内心的真挚向往和真正渴望。作为一名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间她不断通过丰富的课程实践调研深入各个乡村调研,足迹遍布仙阁村、混撒拉村、西格达村、龙华村等四川各个乡村。她曾言:“青春不应受限于山川的遥远,我的志愿始终面向国家未来。”数十次的宝贵调研经历,让“扎根基层”这个念头如同种子般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催生了她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的想法,也坚定了她在基础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
能力淬炼: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在求知与成长的征途上,徐蕾一直坚持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近百次的理论学习,铸就了她坚实的思想基石;40余场的校内外红色理论宣讲,吸引了2000多人参与理论学习。她以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从知识的汲取到理念的播撒的华丽蜕变,用坚持和热爱也成为了引领他人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那束光。
在学术科技创新方面,徐蕾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互联网+竞赛并成功与团队一起斩获省级铜奖。她参与的省校科研项目均以优秀成绩结题,一篇SSCI论文正在投稿中,同时她还多次获得乡村竞赛奖项和高分规划设计。这些经历为她未来的学术之路铺设了基石,也为她支教归来后的研究生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生工作领域,徐蕾从班级团支书到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再到县工会青年干事,角色转换,每一次身份的跃迁,都是她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生动注脚。在班级、学院乃至社会的广阔舞台上,她不断磨砺自我,奉献青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徐蕾是疫情期间的“大白”,是孩子们心中的“小徐老师”,也是带领团队获得优秀实践团队称号的“熬夜冠军”。她对公益的热爱与对实践的执着,驱使着她参与40余项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等不同级别的项目,累积志愿服务时长近400小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徐蕾在各类学生工作、学术科研、志愿实践活动中扎实淬炼能力,全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正是这些难以忘怀的经历,赋予了她支教的勇气与信心。
坚定选择:徐育桃李,蕾绽芳华
梅花的芬芳源自苦寒的磨砺,经受了千秋冰雪的考验,最终蕾绽芳华。在大学二年级时,徐蕾在攀枝花昔格达村的调研中,遇到了一位80多岁的张大爷。他感慨孙子难以走出大山,同时忧心那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不再归来。老人那落寞的眼神深深触动了徐蕾的心灵,她决心用温暖留住人才,用乡村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用知识培养孩子们勇敢地走出大山,用政策和情感培养他们回归大山、建设大山的坚定信念。
今年暑假,徐蕾前往贵州山区的陇水村进行支教。在那里,她组织了一次大学生与山区孩子之间的问答活动。当孩子们对“是否想走出大山,之后是否还想回来”这一问题作出回答时,徐蕾深受感动。大多数孩子渴望走出大山,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但当一个孩子告诉她“我想出去看看,但我也想回来”时,张大爷那忧伤的眼神再次浮现在她脑海中。
因此,徐蕾坚定的选择了加入川农第二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即使知晓未来的道路充满挑战,她也愿意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哪怕只是带来“走出大山的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徐蕾深知,自己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她愿意以知识为火炬,点燃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以爱心为风帆,助力孩子们驶向梦想的彼岸,让每一颗怀揣梦想的种子,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乡村的振兴撑起一片绿荫。
青春不以山海为界,志愿只向国家未来。徐蕾用青春的画笔,在这片大山深处绘制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画卷,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也谱写着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旋律。前方的路还很长,她也将继续奔向下一个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