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檐语新芽”携手古建筑专家,共筑文化传承新力量

时间:2025-04-16 作者: 周欣怡/文 宋羽/图 审核:付刚 来源: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点击:

2025年4月11日,檐语新芽志愿服务团队携手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傅浩老师、古建筑领域资深专家宋龙清老师、古建筑模型研究学者廖勇超老师以及学院党委办公室马双老师,在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二教C区307会议室共同举办了一场古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主题交流会。此次交流会为檐语新芽团队指明了发展方向,厘清了工作思路,更在古建筑文化传承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交流会上,各位专家围绕川派古建筑保护与传承各抒己见。宋龙清老师指出:“川派建筑蕴含众多地域性方言词汇,这往往成为初学者难以跨越的门槛。”他强调,将这些地域性方言词汇进行翻译后重新呈现,不仅能解决川派古建筑教育领域“乏味且难以理解”的问题,更能让文化的记忆不再遥远,助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廖勇超老师则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学习古建筑结构,最重要的是化繁为简,将建筑拆分为一个个构件。”他展示了自己精心研发的“积木式古建筑模型”,巧妙地将繁复的斗拱结构转化为可拆装的模块化组件,为古建筑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傅浩老师结合自己在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经验,为团队提供了新的视角。“立足本土才能讲好自己的故事。”他建议团队在学习川派建筑时,应聚焦川派建筑的特色,如道教文化等令人眼前一亮的元素,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土古建筑文化。

图为四位老师交流讨论

怀揣着“我们不是培养工匠,而是点燃热爱”的初心,秉持着“拾取匠人口中的古建密码,搭筑孩童手里的积木童话”的宗旨,檐语新芽志愿服务团队在听取专家建议后,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年内,团队计划覆盖都江堰市5所小学、2所老年大学,并推广线上课程,让更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接触和了解古建筑文化。未来,团队还将探索“古建 + 文创”模式,开发拼图、桌游等衍生产品,让古建筑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文化的延续不止流于表面的言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檐语新芽志愿服务团队此次与专家的交流合作,正是对这一使命的积极响应。古建筑保护行动的背后,是团队赓续中华文脉的坚定决心和重要体现。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党委办:028-87124217    行政办:028-87124710    院长书记信箱:jcxy@sicau.edu.cn